手机端
 您的位置:猎事百科>历史解密>正文

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?东北方言是怎么起源的?

人气:491 ℃/2021-08-26 03:30:17
【导读】 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?东北方言是怎么起源的?,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,希望对你有帮助!东北话可以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方言了,东北话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,不管走到哪里,任何方言遇到了东北话,最终似乎都会被影响到。这也就让很多人对东北方言的起源感到非常的好奇了,究竟东北方言有着什么样的...

东北话可以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种方言了,东北话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,不管走到哪里,任何方言遇到了东北话,最终似乎都会被影响到。这也就让很多人对东北方言的起源感到非常的好奇了,究竟东北方言有着什么样的发展历史,竟然能够发展出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方言呢?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曾经有过“闯关东”的历史事件,有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,因为种种原因,开始了闯关东的生活,并且在这里定居下来。那为什么他们来到这里之后,自己原本的方言没有保留住?究竟东北方言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呢?

1.闯关东介绍

山海关城东门,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,从明清到民国期间,以山东、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。

在19世纪,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,黄河下游的百姓,闯入东北,数量规模历史最高。

“东北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尚书·禹贡》:“东北曰幽州,其镇山曰医巫闾。”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与义县交界处,主峰海拔866.6米。山之东麓有山神庙——“北镇庙”。当地迄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。当时。战国时,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(郡治襄平,今辽宁辽阳),秦汉魏晋因之。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(今辽宁新民东北)。元代于至元四年(1267年)设辽东路,治所在黄龙府(今吉林农安)。朱元璋洪武八年(1375年)十月,设“辽东都指挥使司”,治辽阳(今属辽宁)。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,人们就用“辽东”来称呼东北地区。因此,著名学者、作家、报人曹聚仁先生《万里行记》说:“古代的"东北",乃"辽河流域"的东北。”

“关东”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。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,东自崤山,西至潼津,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、关中的门户,乃兵家必争之地。“关东”与“山东”同义,这里的“山”指崤(xiáo)山,“山东”指崤山以东。朱元璋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,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,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“关东”。山海关以内,俗称“关里”。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,满人入关,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。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。

明朝一般用“辽东”一词指称东北,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,满人入关,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。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。

自康熙年间(1662—1722年)起,“关东”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。“东三省”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分设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,此为“东三省”名称之始。除“东北”、“关东”、“东三省”外,还有一些俗称。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,称东北为“海北”,称山东为“海南”。另外,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——“白山黑水”。

2.为什么闯关东的人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

闯关东后,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,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,直到现在。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,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,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,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。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,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,渐渐就被同化了。

虽然当年山东闯关东的人数群体非常大,但是平均到东北三个省份,人群呈比较分散的状态,所以不可能因为几个人的山东话,而影响一个地区,而一定是某个地区的方言影响山东话的使用群体。或许第一批闯关东的人因为语言的定型,还会继续使用山东话,但是下一代从上学开始,便处在东北话的环境当中,那么自己的方言定型,肯定还是东北话。

山东闯关东的人数庞大,到了东北之后,他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,开始在东北复制“山东村”。

这种“聚族而居,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”的现象,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转移。他们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、宗教信仰,而是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东北,结果形成了东北与山东文化相容的局面。

当然,东北文化对山东文化的入侵并不是没有反抗,这中间发生过很多对抗、争斗,但斗争的结果是融合。

现在东北方言的形成必有其客观规律。据我所知,古幽州方言对东北方言的语调有决定性形响,比胶东方言的影响大得多。用调侃的话来说,就是“这里面必有蹊跷”!

3.东北方言的起源

外来语吸收现象

东北官话中也融入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,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。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“畏大罗”(ведро)、称俄罗斯面包为“列巴”(хлеб来自俄语),等等。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。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,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,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,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。

正字误读现象

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,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,俗称“闯关东”,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,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。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,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,并约定俗成为方言。如,东北人常说的“母们”(我们)、 “那旮沓”(那个地方)、农村称呼老夫妇为“老姑姆俩”(老公母俩)、 “干哈”(干啥)、 “稀罕”(喜欢)都是误读而形成的。

一字多义现象

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。如“贼”,在普通话里是小偷,在东北方言里则有“非常”和“特别”的意思。“犊子”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,近于“混蛋”的意思。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。如“扯犊子”不是扯混蛋,而是闲扯、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。

有待考查现象

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,外地人很难理解,但是东北人熟悉、认同、运用它。比如,“埋汰”(脏)、 “整个浪儿”(全部)等。

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,其形成不是单一、孤立的,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,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。

精选

  • 衣服尺码对照表

    1、M表示中码,L表示大码,XL表示加大码,XXL表示加加大码,以次类推。每个号型会有个一个相对应的尺寸。2、M码来表现女上装时,和它相对应的尺寸是84A,16...

    生活常识 浏览:925次
  • 古人七夕送什么礼物?古代人有哪些七夕礼物?

    七夕将至,很多人都将这个女子们之间的盛会看作是传统的情人节,虽然有失本源,但是也算是不无道理,毕竟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在那里。古人过七夕的时候,最重要的还是祈求心...

    传统文化 浏览:439次
  • 17全部因数有哪些

    因为17是质数,所以只有1和17两个因数。质数(primenumber)又称素数,有无限个。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,除了1和它本身外,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,换句话说...

    教育学习 浏览:801次
  • 过年放鞭炮的来历:用来驱除邪魔(辞旧迎新)

    过年放鞭炮的来历是一个传说故事,相传在很古老的年代,那时候怪兽横行、危害百姓。其中有一种怪兽叫“年”非常的凶悍,每次经过村庄和部落都会糟...

    猎奇八卦 浏览:297次
  • 历史上的芈月十分变态 一生风流债无数(设计杀死奸夫)

    《芈月传》的热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到了芈月,她的原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宣太后,不过电视剧中的芈月演绎的十分善良和美丽,但是真实历史上的芈月却不是如此,能够成为中...

    历史趣闻 浏览:946次
  • 江畔独步寻花的意思:一首诗的名字(杜甫所作)

    《江畔独步寻花》是杜甫写下的诗,就其题目而言,是指杜甫一个人在江边散步,想要找到开花的地方的意思,而整首诗则描绘了一副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。实际上,《江畔独步寻花...

    历史趣闻 浏览:634次
  • 本网站部分内容、图文来自于网络,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!
    一个神奇的奇闻世界、民间故事,带您探寻大千世界的神秘和奥妙,探索发现世界未解之谜!
    Copyright © 2021-2022 猎事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